從眼睛想旅行 到虛擬真學習
在90年代後期,黎明的一首「眼睛想旅行」反映互聯網開始普及的思維,預計互聯網的發展能帶領大家突破地域限制,好像漫畫龍珠裡的孫悟空「瞬間轉移」去(看)到地球另一邊。當然,在那時代的網絡頻寬和影像壓縮技術的限制下,所謂的瞬間轉移只是看到一些較低質素的外國照片而已。還看今天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能否帶給大家較相近的體驗,和如何更有效率地提升教學質素。
Second Life(第二人生)
在討論VR之前,我先講講VW(虛擬世界 Virtual World),其中一個著名的程式是Second Life,提供了一個高層次的社交網路服務,在十多年前由Linden實驗室開發,用戶在這VW裡稱作居民作為第一身透過這「虛擬化身」居民身份穿梭當中和其他化身居民互動溝通。Second Life曾為不少大學的虛擬課堂,學生可在學習過程中和其他化身居民互相交流,亦可能因此Second Life通常被使用於外語教學。但是這個VW環境與實境是非常不相似的,使用者也會覺得太脫離現實。
Google Earth VR
而VR就是追求真實感,Google 花了大量資源建立虛擬地球模型,近日宣佈 推出的Earth VR — Bringing the whole wide world to virtual reality,利用VR技術不單將實境立體360度的拍下來,更是可模擬移動地觀看,使用者在充滿真實環境影像的包圍下尤如身歷其境,除了像在Google Map上踏偏大街小巷,更可像翱翔於天際俯瞰世界景色,真正可以哼一句「甚麼風光都看不夠、地廣天高跟你去到處走」,自訂虛擬旅程。
虛擬學習(Virtual Learning)
當VR發展到這階段,又如何改變學生學習旅程,VR使得很多不容易安排的實地學習活動變得有可能虛擬地發生。例如透過虛擬探險前往非洲認識那裡的野生動物,與季後鳥一起大遷徙,與海洋生物一起越洋洄遊,也可虛擬參觀太空基地、博物館、歷史名勝古跡及展覽館等等。學生亦可虛擬進入各種生物不同的器官,增進生物學知識。
但是,與VW相比,VR並未能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且當帶上VR眼鏡後,視線上就更加與外界真實環境隔絕,感覺上較為封閉,當然未必是壞事,反而使用家或學生更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