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轉移重整 電子學習生態

2016

教育局分別於2012和2013年推出兩期的「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於本年初宣布無意再開展。計劃推出為吸引機構開發電子書,但本學年只有85間中學和五15間小學選用該計劃的電子書,即不足兩成中小學。僅兩期的總額達五千萬元,共開發34套電子書。我不敢說計劃完全失敗,只可說其離成功很遠。要成功就先要有Vision願景,不是單單穩定書價,我們是應該借此機會幫助學校、老師及家長為新世代學生重新塑造適合他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學習生態。在2013年的諮詢過程中,我已提出需要構建平台如App Store般但配合Syllabus教學大綱的教材店來實現這願景。為配合範式轉移重整電子學習生態,教材店須具備以下特點並且環環相扣。

 

書商作為中間人的部分角色被取代

在這個互聯網+的趨勢下,很多行業扮演的中間人角色面對很大挑戰,也包括出版商。其實現時政府的教科書送審機製在某程度上在保護出版商,因為一般大眾市民沒有人力物力製作完整一套書去送審。但是在這個知識及資訊非常流通的社會,和現今老師的專業水平提高了很多的情況下,他們已有能力分辨那些是合適,甚至有能力親自準備教材。

 

教材交易及分享多元化

除了老師之外,學生和家長都可製作教材,只是他們未必有資源及時間製作所有教學大綱的單元完成整本書。但是,在這新的教材店就容許個別教材單元交易及分享,情況就好像上網買整張唱碟或只買唱碟中的某些歌一樣,整本書買可能平一點,逐個課文買可能貴少許,但是用家有選擇,可搜尋各最好的教材單元,來組成最適合自己的教科書。

 

公開免費書架及付費書架

作者可按個人意向將自己製作的教材單元放到公開書架供免費下載或付費書架供購買。

 

更靈活方式解決侵權顧慮

之前書商其中最擔心的是書籍被翻印的問題,因此花了大量金錢及技術去保障版權,結果令製作成本高昂。其實只是實如上一期文章所提的聯邦認證技術,以學校為單位去訂閱,而學校向學生一次性收取Subscription Fee訂閱費用,那麼便不用擔心一些學生用盜版書籍。

 

其他更便利的功能

  • 學生及老師可從課堂時間表進入教材單元,而不是在不同課堂或單元要用不同的登錄方法。
  • 學生可在這平台上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如手冊個人記錄成績表現等。
  • 大數據分析至學分轉移
  • 透過減少老師準備教材時間,製造更多空間推動STEM,這概念在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