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移重整 电子学习生态
Wealth Magazine 财通杂志:智人专栏, 24, 2016-10-02
教育局分别于2012和2013年推出两期的「电子教科书市场开拓计划」于本年初宣布无意再开展。计划推出为吸引机构开发电子书,但本学年只有85间中学和五15间小学选用该计划的电子书,即不足两成中小学。仅两期的总额达五千万元,共开发34套电子书。我不敢说计划完全失败,只可说其离成功很远。要成功就先要有Vision愿景,不是单单稳定书价,我们是应该借此机会帮助学校、老师及家长为新世代学生重新塑造适合他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学习生态。在2013年的咨询过程中,我已提出需要构建平台如App Store般但配合Syllabus教学大纲的教材店来实现这愿景。为配合范式转移重整电子学习生态,教材店须具备以下特点并且环环相扣。
书商作为中间人的部分角色被取代
在这个互联网+的趋势下,很多行业扮演的中间人角色面对很大挑战,也包括出版商。其实现时政府的教科书送审机制在某程度上在保护出版商,因为一般大众市民没有人力物力制作完整一套书去送审。但是在这个知识及资讯非常流通的社会,和现今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很多的情况下,他们已有能力分辨那些是合适,甚至有能力亲自准备教材。
教材交易及分享多元化
除了老师之外,学生和家长都可制作教材,只是他们未必有资源及时间制作所有教学大纲的单元完成整本书。但是,在这新的教材店就容许个别教材单元交易及分享,情况就好像上网买整张唱碟或只买唱碟中的某些歌一样,整本书买可能平一点,逐个课文买可能贵少许,但是用家有选择,可搜寻各最好的教材单元,来组成最适合自己的教科书。
公开免费书架及付费书架
作者可按个人意向将自己制作的教材单元放到公开书架供免费下载或付费书架供购买。
更灵活方式解决侵权顾虑
之前书商其中最担心的是书籍被翻印的问题,因此花了大量金钱及技术去保障版权,结果令制作成本高昂。其实只是实如上一期文章所提的联邦认证技术,以学校为单位去订阅,而学校向学生一次性收取Subscription Fee订阅费用,那么便不用担心一些学生用盗版书籍。
其他更便利的功能
- 学生及老师可从课堂时间表进入教材单元,而不是在不同课堂或单元要用不同的登录方法。
- 学生可在这平台上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如手册个人记录成绩表现等。
- 大数据分析至学分转移
- 透过减少老师准备教材时间,制造更多空间推动STEM,这概念在下期待续。